聯系方式
- 聯系人: 郭女士
- 手機:13517081350
- 電話:0791-88173082
- 郵箱:208882958@qq.com
- 地址: 中國 江西 南昌 青山湖區 昌東工業園昌運路
- 郵編:330000
產品列表
-
-
-
-
黃騰建材砂漿系列 干混砂漿 面議 議價
-
-
黃騰建材無收縮灌漿料 面議 議價
-
-
涂料益膠泥 英華益膠泥價格 面議 議價
詳情
混凝土外加劑的應用誤區,80%的人都用錯了!
混凝土外加劑的應用誤區,80%的人都用錯了!
關于外加劑
從1824年阿思普丁取得水泥專利,至今近200年時間里,水泥無論從配料到生產,并無革命性的提升與變化,但混凝土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的原因在哪里?——外加劑!
外加劑的出現推動了混凝土的發展,是我們可以根據需要選用不同的外加劑來實現相應的性能。
夏季施工的緩凝劑克服高溫帶來的坍損快的問題,后澆帶或地下室采用解決抗收縮問題,
海工混凝土通過摻用阻銹劑鋼筋銹蝕、噴射混凝土摻用速凝劑快硬等等等等!可以說,沒有外加劑就沒有混凝土的進步!
但是在外加劑應用中,基本的概念和觀念一定要有,而不能盲從盲目
現在的一般是雙膨脹源:硫鋁酸鹽和氧化鈣!下面公式是反應膨脹的機理,從這里可以看出氧化鈣與水生成氫氧化鈣,體積膨脹,硫鋁酸鹽與氫氧化鈣鈣和水又生成帶32個結晶水的水化硫鋁酸鈣,也就是鈣礬石,水泥水化物的一種
高強度等級混凝土是否要摻入
一般而言,很難聽強度等級越高,自收縮越大,那么,摻入就是很自然想到的!但是,高強度等級肯定要低水膠比,比如都在0.35以內,理論上,水泥能完全水化再加上膠凝孔毛細孔內的水分,水膠比為0.38,所以馮乃謙先生要求混凝土的水膠比要低于0.38,從公式里可以看出要發生膨脹反應,就要大量的水,高強混凝土里,自身水化反應的水都不夠用,哪還有水讓你去膨脹?
另外,加了更要加強養護,否則裂得更厲害,這里道理不再細講。
下圖是加入后的混凝土與普通混凝土就養護制度不同,收縮量的一個對比!
補償收縮混凝土與普通混凝土的長度變化特性
2000年左右,我在天津濱海大道做沿海高速技術支持工作,其間,很多朋友給我介紹防腐劑,設計圖紙也設計要加入防腐劑(主要是樁基),因為沿海地區腐蝕嚴重,各方都很重視!
但防腐劑當時并無標準,沒這個提法!我便問材料經銷商,防腐劑的機理是什么,他回答不上來。我說那我來講吧,對鋼筋混凝土,無非是防混凝土劣化或鋼筋銹蝕。對混凝土而言,防混凝土腐蝕,在濱海環境下,通過減水劑降低水膠比、通過摻入摻和料消納水化產生的石灰,提高密實性就可以做到,對于抑止堿-骨料反應,理論上鋰鹽可以,但沒聽說大規模工程使用。剩下就是鋼筋,鋼筋防什么?銹蝕!樁基是絕氧環境,基本不會銹蝕!后來他告訴我,實際就是阻銹劑!
沿海地區主要的腐蝕因素就是鹽、氯離子、鎂離子等,對有堿活性骨料,還要考慮加鉀離子和鈉離子。其中,讓大家關注的就是氯離子對鋼筋的銹蝕作用。
氯離子在反應的前后不發生變化,氯化亞鐵絡合物只是中間產物,產物還是氯離子,也就是說氯離子參加反應只是起到個搬運工的作用,在氫氧根離子作用下產生氫氧化亞鐵。
對鋼筋銹蝕,則有氧氣和水才能發生!
作為樁基,根本就不具備這個反應前提!這就像非給三亞人們每人發一套防寒服!穿了還中暑呢!!!
也就是說,樁基根本就沒有摻阻銹劑的必要,而且只有害處沒有好處!
很有意思,大概2000年左右,有個專門針對樁基防腐的研討會,邀我去做報告!我就這個專題做了發言,上臺之前,臺下好多朋友與我打招呼:來了啊......我熱情洋溢地講著講著,發現有點不對頭了,臺下掌聲沒了后講完,主持人很尷尬宣布有請下一位,我灰溜溜下臺了,稀稀拉拉的掌聲都沒有了,包括會議主辦方,包括臺下嘉賓,大多賣阻銹劑!
后來有次中建培訓,培訓間隙,我與清華大學馮乃謙老師提到以上兩個問題,他很認可:對呀,就是這么回事,怎么很多人會不理解呢?
最新資訊
-
你真的了解砂漿嗎?砂漿技術十八問!
1.建筑砂漿是由哪些材料組成的?一般用于哪些方面? 答:建筑砂漿是由無機膠凝材料、細骨料和水,有時也摻入某些摻合料組成。
-
自流平砂漿的作用以及優缺點詳細介紹
自流平砂漿被廣泛地應用在樓地面裝飾工程當中,使用美觀、能快速施工與投入使用是它的特色。
-
防水工程粉類你知道嗎
又稱軀體防水,是依靠建(構)筑物結構(底板、墻體、樓頂板等)材料吱聲自身的密實性以及采取坡度、伸縮縫等構造措施和輔以嵌縫膏,埋設止水帶或止水環等,起到結構構件自身防水的作用
-
保水劑的正確使用方法
保水劑由于具有較高的吸水性和保水性,將其作為一種抗旱節水方式,對我國干旱、半干旱地區水資源的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。
-
混凝土外加劑的選擇對混凝土性能的影響到底有多大?
混凝土外加劑的選擇對混凝土性能的影響到底有多大?
-
基于價值工程視角的混凝土外加劑企業技術創新研究
基于價值工程視角的混凝土外加劑企業技術創新研究